讓部落孩子也能上幼稚園-Yahoo奇摩公益

部落需要幼兒照顧中心

捐款達成率

49%

招收年齡的限制與交通問題

「後山每個小學都有設置國幼班,為何部落需要幼兒照顧中心?」這是大部份朋友問的問題,但卻是慕妮牧師住在部落近9年時間的觀察及了解,對於人文方面的關心下,深切的感受到部落的需要。公立幼稚園(國小附設幼稚園)僅收四歲以上兒童,且因為小學招收人數不足,近年常有是否能繼續成立的危機;而唯一的鄉立托兒所卻離部落2至3小時的車程,若要每天來回接送就要花上4-6小時的時間,加上山路偶遇濃霧或雨季期更是困難重重,基於安全也好或油資、人力來說,送孩子進鄉立托兒所是居住後山的父母不會考慮的選項,而最令父母擔心的是4歲以下的幼兒照顧的需要。

部落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之困境

部落父母為提升家庭經濟能力,大多選擇至都市工作,若送孩童到私立托育園,其費用亦是沉重的負擔,於是親子分隔兩地、隔代教養的比例日漸趨升。但祖父母的照顧只讓孩童三餐溫飽,不發生意外就好,遑論要對學齡前的孩童在生長、學習上提供適時的刺激及教導,無論是豔陽天或冷冬,遇到農忙有時也必須帶著幼童去田裡工作。另外,近年單親家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必須外出工作的家長,在兼顧孩子的情況下,不能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只能選擇在部落打零工等較彈性、又可帶孩子的工作,當然也無餘力注重孩子學齡前的教養。

文化傳統傳承被挑戰

學校課程中雖納入文化、母語課程,但畢竟仍佔少數,現在學校多元化課程的教學上,我們不擔心孩子會跟不上主流教育,反而憂心原住民孩童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文化經驗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進而影響自我肯定與接納。我們的文化、傳統並非次等、落伍的,以選擇性、補牆式或蜻蜓點水般來教原住民母文化是不夠的。部落必須強勢、有責任的傳授教導部落孩子,攸關自己族群文化傳統的各項知識、技藝,並對所居住的土地、環境有更深切的認識。 從以上的原因省思之下,我們看見了以部落居民需要考量的幼兒照顧中心有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是與公立或私立幼稚園的經營有所區別,另述如下三點:

互助照顧的部落托育模式

(一)幼兒照顧中心的精神,源於互助照顧的部落托育模式。在過去泰雅族社會中這是良好的傳統,猶如換工模式般,在戶戶都有農耕時,互助照顧幼兒是必須且有默契的進行,讓父母全心工作,也讓孩子得到良好的照顧。如今將這樣的模式帶到現在部落社會中,除了降低家長的托育成本及困境外,亦讓家裡的照顧者(祖父母、單親家長)得到喘息,進而支持部落婦女安心就業、提升專長與自信,穩定家庭生計,更重要的也降低社會問題。

貼近部落需求 傳承部落文化

(二)以部落共同照顧為考量的部落托育班,增進了家長送托照顧的便利性,雖然仍要親自接送,但至少可走路或車程15分鐘即可送達,減少車程來回的時間與風險,且在鄰里中發揮原有部落共同照顧分享的傳統文化---妳提供照顧,我用種植的蔬果回饋,提供給幼兒園師生食用。兒童在部落共同守護與照顧下,家長放心,亦有參與在當中之喜樂。 (三)藉由部落托育班,讓學齡前的孩子從小就學習認同自己、認同土地的感覺,包含母語、部落文化傳統、自我欣賞、肯定與接納等。故除了在地婦女擔任保母在園裡與孩子互動,部落耆老和父母亦是最好的老師與資源,將族群良好的傳統、文化、技藝傳授給孩子們。

目標金額:200,000
已捐金額:98,200
尙  缺:101,800
捐款筆數:112
*僅計入Yahoo金額,若有出入,請以公益團體為主

專案聯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