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的觀念是及早發現、及早療育,我常常在家訪的時候跟家長說,孩子的發展落後並不是問題,重點是我們要積極。當我們越積極的使用資源、給予孩子發展刺激,才能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今天訪視的是一個五歲的孩子,通報單上寫著:沒有口語、尚在包尿布,指令也不能理解。看到這樣的年紀、這樣的發展能力,總是讓我心情沉重。家訪的時候,媽媽既擔憂、難過、又自責,「是我不好、是我不會教、是我想說再給他一點時間就好了…」訪視後,我們開始一連串的發展評估、報名入學,入學了,老師委婉地告訴我,「社工,都大班了才讓孩子來上學,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再早一點」;評估後,治療師告訴我,「幫家長做一點心理準備,已經可以開身心障礙證明了。」
在訪視工作中,每當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發展、盡早使用療育資源,不乏有許多家長跟我說,「再給他一點時間看看」、「之後上學應該就好了」,不過等著等著,四歲、五歲…,接近要入國小了才發現孩子跟同儕的能力落差很大,而越晚使用早療資源的家長,也常常能在訪視時聽到他們對自己的自責,有些家長看似逃避、不願意正面回應社工,但我想是自尊心讓家長難以面對這份對孩子的愧疚。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發展落後,我們要一起積極。當我們越積極的使用資源、給予孩子發展刺激,能給孩子創造更多成長的機會。
每天不知道多少的類似故事在發生,我們積極地站在第一線去進去家庭給予觀念與支持!這是一份勞心又勞力的辛苦,我們一起支持與守護這份力量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