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導癌症病友及家屬重視心理層面的狀態,並幫助他們重拾微笑,面對癌症。
七十歲的芳若剛從教職工作退休不久,便診斷出了乳癌,她積極配合相關治療。然而在癒後六個月追蹤檢查發現癌症復發,重創芳若的信心,一心尋求安樂死。
然而死神真的來臨了嗎?在醫療團隊的引導下,芳若重啟生命的窗,配合復發後的治療,也恢復過往的社交活動、參加合唱團,讓病中的時光仍能保留自我、做自己歡喜的事。死亡不是可以隨便決定的事,只要心中存有希望,人生就還很長。
一位高齡九十多歲的爺爺在安寧病房企圖自殺,在鬼門關前被醫護人員救了回來。原來爺爺罹癌,子女為了避免老父親遭受打擊,極力勸阻醫護人員告知老父親罹癌真相。事實上,爺爺早已察覺自身狀況,他能坦然接受自己罹癌的事實,卻不滿子女的隱瞞,因此才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
後來,在醫療團隊的陪伴下,爺爺與家人化解心結,在最後階段享受天倫之樂。
隨著罹癌比例日益增高,心理腫瘤學逐漸受到重視,然而什麼是「心理腫瘤學」呢?
心理腫瘤是一門關於情緒與健康的學問。
初期:在病人確診及醫師告知罹病的時刻,雙方都應該有心理腫瘤的基礎,做好預備、減少衝擊,把握治療的時刻,讓後續的治療得以穩定進行。
中期:治療期間難免會產生不適感,或是治療不如預期時,癌友與家屬,甚至醫護人員皆有可能會感到灰心。在心理腫瘤的協助下,我們宣導的是透過座談會、諮商、專業課程或紓壓運動等方式協助調適,舒緩這時期所面臨的難題。
後期:若疾病到不可治癒的狀況,心理腫瘤可扶持病人,走過最後的時光,亦可協助病人家屬進行後續哀傷輔導。
換言之,心理腫瘤醫學是協助病人、家屬以及醫療人員三方的專業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