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陳玄州,是環資協會的潛水顧問,同時也是定期捐款支持者,平常工作是賣潛水裝備、潛水教學。我會持續協助,就是個單純的想法:我自己就是靠海洋吃飯的,如果海洋環境變糟,就沒人想潛水,那潛水相關產業要怎麼做下去?
我叫陳玄州,我平常工作是賣潛水裝備、潛水教學。會開始注意到海洋垃圾問題,是我帶客人去潛水時,發現海中垃圾非常多,尤其是鉛錘和木蝦;釣魚時綁著這些東西,拉扯久就斷了。鉛會污染海洋、木蝦會傷害海中生物。
所以之後去潛水時,就會順手撿,陸陸續續清,幾年間竟也清出四百多公斤的鉛錘,裝到米袋都扛不動。海中的垃圾就是這麼多得難以想像。
2009年在因緣際會之下,發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澎湖東嶼坪舉辦的珊瑚礁體檢,也就立馬報名,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會持續做下去,就是個單純的想法:我自己就是靠海洋吃飯的,如果海洋環境變糟,就沒人想潛水,那潛水相關產業要怎麼做下去?但令我難過的是,最受衝擊的漁業反而還沒有認清這個問題。
台灣這麼依賴海洋,國際間也已有研究指出,2048年之後可能沒有魚可吃。如果台灣再不開始關心海洋問題,也許我們這輩還有魚,但我的兩個女兒可能就沒有了。
因此,必須趁還有救的時候,集眾人之力,一起回饋海洋。
環資是個很實在的團體,每個人都認真為了環境付出,但就是很窮。台灣就是這個狀況,跟「人」有關係的團體比較容易募到款;相對之下,保護環境容易跟利益衝突。但我們還是堅持真相公開的人。
某年環資公布了蘭嶼珊瑚礁體檢報告,指出南邊珊瑚礁覆蓋率差,卻惹怒蘭嶼某些居民,說是破壞了觀光形象。但環資還是堅持公布報告,並且每年持續在全台海邊做珊瑚礁體檢,因為真相必須被知道,才能被改進。所以環資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團體,勇敢去講真話、去碰撞出更好的未來。
另一方面,監測這種事需要時間,做一次不足以有代表性,但我們做十次,就是一個可供檢驗的報告,有力量去面對破壞海洋的現況。
同時,環資持續推動在地社群自發行動,讓珊瑚礁體檢不再只是學術活動,而是在地參與的全民運動,才能遍地開花,形成自體運轉的台灣海洋守護網。
也因此,我認為環資不只充滿熱血,更是有策略、專業的團體。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環資大多數的工作人員,都是跟我女兒差不多大的年輕人,卻願意用生命為環境盡一份力,才更讓我們這種歐吉桑,願意長時間配合。
關心環境的團體不多,一個月捐助他們100元,一年其實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平常1000元,去個餐廳就吃掉了,但給環資的1000元,可以補充設備、辦一次演講、製作幾百份推廣文宣等。
我在加入環資的珊瑚礁體檢行動以前,其實有點自我滿足、自我娛樂。但現在,我是帶著更多專業與知識,更全面地守護海洋。
拯救海洋需要專業,而專業需要你們的長期支持!
※若您願意長期支持我們,請連此:
https://goo.gl/fFwpdB